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统计数据 > 普查公报

安庆市第一次农业普查汇总结果公报

发布日期:2005-06-01 14:51:00    来源:安庆市统计局    阅读: 次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国务院决定19971月开展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市近三万普查人员的辛勤工作,安庆市第一次农业普查已顺利完成了前期准备、入户登记、质量检查、数据处理等阶段的工作。经省市事后质量抽查和主要数据分析评估表明,登记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普查数据是科学可靠的,实现了高标准、高质量的目标,农业普查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

  通过普查基本搞清了安庆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家底,进一步了解了农村社会经济的运行状况。普查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安庆市农业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数量和结构,农村从业人员的数量、素质、行业及其地域分布,主要农业机械和设备的数量、结构、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乡村社区环境和基础设施状况等。农业普查的结果将通过1400多种综合表提供给党政领导和社会用户,将成为各给党委政府制定和完善兴农、稳农、富农政策的重要依据,成为加快农村奔小康进程,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性数据,对促进我市国民经济跨世纪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次农业普查的对象是各种尖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农村住户、乡镇企业、行政村和乡镇。普查项目38个,普查指标687个。时点指标是199711日,时期标准是199611日至1231日。全市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对全市120万农户、二百多个乡镇、三千多个行政村(居委会),8647个非农乡镇企业进行了逐个查点和登记填报。对农村住户普查资料首次应用了光电录入技术进行处理。处理结果顺利通过省验收。现将部分普查数据汇总结果公布如下:

                                   一、农村生产经营单位和数量

  1、农村住户1996年末,全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住户为119.4万户,占全市城乡总户数的82.5%,全市七县一市和郊区中,农户数处前三位的分别是枞阳县19.88万户、怀宁县16.71万户、桐城市16.35万户。

  在全部在农村住户中,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的76.60万户,占全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农村住户总数的64.1%,主要收入来源为非农业的42.83万户,占35.9%
  
    2
、非农村住户类农业生产经营单位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出现了公有制经营为主导,多种成分竞相发展的局面。就非农村住户类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来看,各地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同时,积极鼓励的引导个体、私营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1996年末,全市非农村住户农业持生产经营单位2065个,其中国有99个,集体1804个,两者占总量的92.15%;私营和人体单位84个,联营78个,分别占单位总数的4.05%3.8%

  从经营类别看,全市非农村住户类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位有577个,畜牧业为主的有57个,林业为主的有1015个,渔业为主的有416个。林业为主的非农村住户类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占全市总数的49.2%

    3、非农乡镇企业 

  我市乡镇企业自1992年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发展战略以来,乡镇企业“1235”工程和实施,使乡镇企业由过去四轮驱动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发张,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末全市非农乡镇企业的总数为8647个,其中:乡镇办1727个,村办3565个,联户办和户办3355个。乡镇办和村办占总数的61.2%。非农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数25.88万人,平均每个企业从业人数为29.9人。

  从行业类别看,在全市非农乡镇企业中,工业企业7029个,占81.29%;建筑企业625个,占7.23%;交通运输企业202个,占2.34%;批零贸易餐饮业669个,占7.74%;社会服务业和其他业122个,占1.41%

                                  二、农村从业人员和农业机械

   1、农村住户从业人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从事生产经营的农村住户从业人员增加。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进程,流动范围扩大,

  1)农村住户从业人员总量及行业结构

  1996年末,全市农村住户从业人员为317.39万人,按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住户数119.4万户计算,从业人员户均2.66人。其中:从事农业人员为214.82万人,67.7%;从事非农业人员102.57万人,占32.3%

  2)农村住户从业人员的从业地区和流向

  现有农村住户从业人员的从业地区主要在当地农村,但随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作用的增强,从业人员的转移活动趋势也逐步强化。全市农村住户从人员中,在本乡从业的243.83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76.8%;在本乡以外从业的73.56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3.2%。其中:在本县外乡从业的11.14万人,在本省外县从业的9.18万人,在外省从业的53.25万人。

  2.农业科技与专业人员

  全市各地将科技兴农战略作为推进农业发展的战略举措,稳定科技队伍,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造就了一支农业科技人员和专业人员队伍,他们为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1996年末,全市村及村以下农民科技人员为1.61万人,占全市从事农业劳动人员总数的0.75%,年均每个村有4.97人。其中:种植业科技人员1.44万人,林业科技人员378人,牧业科技人员785人,渔业科技人员521人;农民专业人员10123人,其中:农机员4115人,水管员1847人,电管员4161

  为提高科技水平,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各种培训。1996年农村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人员达3.4万人,占全市从事农业劳动人员总数的1.6%

  我市还有一批在农村乡镇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人员。1996年农末,在农村乡镇各种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工作的人员中,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0.39万人。这批技术力量在振兴我市农村经济中发挥骨干作用。

    3.主要农业机械

  近年来,我市农机化发展速度加快,水平不断提高。1996年末,全市拥有六种主要农业机械(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机动脱粒机、农用载重汽车、农用运输车)总量8.9万台(辆)。按六种机械类别来看,大中型拖拉机1406台,小型拖拉机24970台,联合收割机43台,机动脱粒机52987台,农用载重汽车1380辆,农用运输车8516辆。

  三、乡镇、村民委员会社会经济状况及镇及镇区规模

   1.乡镇社会经济状况

   1996年末,全市有乡镇204个,其中乡118个,镇86个(不含县市政府所在地的城关镇、办事处)。乡镇范围内有汽车站63个,邮电所171个,乡及乡以上兴办小学139个,中学395个,医院、卫生院350个,广播站206个。乡镇范围内由乡镇直接管理、经工商部门批准,具有固定场所的集贸市场167个,其中综合市场103个,占61.7%,专业市场64个,占38.3%

   2.村民委员会社区环境

   1996年末,全市有村民委员会3234个,全市已实现村村通电,已通邮的2966个,通公路的2754个,分别占村民委员会的91.7%85.2%

   3.镇区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和农村经济实力的增强,原有的经济格局被打破,农村小城镇建设进入较快的发展时期,镇区呈一定规模,农村城市化水平提高。1996年末,全市86个镇区占地面积218平方公里,平均每个镇区占地面积2.53平方公里;镇区总人口28.4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17万人,镇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23%。平均每个镇区人口3312人,平均非农业人口1531人。

                                               四、备注

   本次农业普查调查范围、对象和有关指标含义如下:

   1.农业普查的范围。第一次农业普查调查范围是农村,不包括城市以及县人民政府所在城关镇(城关镇管辖的行政村仍作农村处理)。但城市范围内的非农村住户类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也属于普查对象。

   2.农村住户。是指常信农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住户,不包括五保户、非生产经营户。

   3.非农村住户类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是指所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国有农场,国家机关、团体、学校、科研单位和工矿企业办的附属农业生产单位,以及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的农业企业,集体、联办和个体农业生产单位。

   4.非农业乡镇企业。是指企业普查范围内所有乡镇办、村办、村民小组办、联户和户办非农企业必须满足雇工8人以上(含8人)的条件;城市街道、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关镇办的非农企业以及城市街道和城关镇范围内的居委会办、居民联户和户办非农企业,不属于普查对象。

   5.镇区。是指建制镇(不含县人民政府所在的城关镇)人民政府所在的居委会及与其联成一片的开发区所辖地域范围;没有设置居委会的镇以镇人民政府所在的自然村所辖地域为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