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经济缓慢复苏,国内宏观调控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的背景下,全市上下奋力开拓,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一、2014年经济运行情况
(一)经济运行特点
一是农业生产平稳运行。全年粮食总产量为258.6万吨、油料达29.4万吨,棉花达10.0万吨;水产品达37.9万吨,肉类总产量为33.1万吨。全年农业总产值达394.5亿元(当年价),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7%,农业增加值实现225.6亿元,同比增长4.7%。
二是工业经济稳步提升。1-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86.8亿元,同比增长12.6%,总量居全省第3位,增速第2位。产销衔接一直较好,1-12月份工业品产销率为98.34%。三大主导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36.7亿元,同比增长13.3%,增速超过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
三是固定资产投资稳健趋强。1-12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394.8亿元,同比增长17.6%。从结构上看,一产投资43.4亿元,同比增长48.6%;二产投资811.7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工业投资792.5亿元,同比增长22.2%;三产投资539.7亿元,同比增长7.8%。
四是消费需求稳步增长。1-12月份,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89.8亿元,同比增长13.1%。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3.1%,比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0.2个百分点。
五是财政收支稳中有进。1-12月份,全市实现财政收入230.8亿元,同比增长17.1%,增幅超全省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1位,同比上升4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5.7亿元,同比增长7.3%。财政支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完成支出299.5亿元,同比增长6.8%。
六是市场价格表现平稳。1-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3%。调查的八大类商品或服务中,食品价格上涨2.4%,衣着上升0.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升2.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升0.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5%,居住上涨1.2%。
七、城乡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城乡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4137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09元,同比增长9.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24元,同比增长12.3%。
(二)全年经济发展中的几大亮点
1、主要指标好于全省水平。全年全市GDP增速9.3%,比全省高0.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9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6%,比全省高1.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较上年提升9个位次;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比全省高0.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8位,较上年提升4个位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7.6%,比全省高1.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与去年持平,其中:工业投资增速22.2%,比全省高9.0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较上年提升5个位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1.5%,比全省高0.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9.5%,比全省高0.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2.3%,比全省高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工业用电量增速8.4%,比全省高2.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较上年提升6个位次;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增速13.0%,比全省高1.3个百分点,与去年持平;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速17.7%,比全省高2.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
2、财政收入质量显著提升。全市财政收入增速从一季度(12.9%)攀升至四季度17.1%,全年财政收入增幅波动较小,尤其是在下半年,始终保持18.0%左右;全市税收比重87.9%,比去年提高3.2个百分点,主体税种带动税收收入平稳较快增长,税收收入增幅为21.6 %,高于财政收入增幅4.5个百分点,为全市财政稳定增收提供基础。
3、工业经济发展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信心和步伐,创新办法,破解新常态下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企业资金难题、土地指标难题、市场难题、人才难题和环保指标难题等。2014年全市规上工业36个行业大类中有六成以上的行业盈利好于同期,全市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20.75%,高于全省21.06个百分点,全市规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02.43亿元,同比增长13.3%,增幅高于全省3.6个百分点,实现利税337.84亿元,同比增长14.4%,增幅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84.86亿元,同比增长4.7%,增幅高于全省4.6个百分点,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存货增幅低于全省7.2和2.6个百分点。
二、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
1、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从全市各项指标增速来看,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6%,比去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3.1%,比去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7.6%,比去年同期下降4.4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1.9%,比去年下降51.5个百分点。
2、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规上工业增加值看,县域增速12.1%,比全市平均速度低0.5个百分点,县域中岳西增速最高(13.7%),最低的是望江(10.1%);从一般预算财政收入看,县域增速8.6%,比全市平均速度低8.5个百分点,最好的岳西、太湖增速是21.0%、19.4%,最低的桐城、枞阳增速是0.4%、0.0%;
3、企业经营压力日渐加大。今年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极为复杂,中小企业经营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成本上涨、融资难、出口萎缩、转型升级缓慢,当前多重难题集中碰头,中小企业经营压力骤增。各大银行为规避风险,普遍缩小放贷规模,安庆随着潜山、桐城、太湖等地相继发生的融资问题,银行惜贷现象更加严重,虽然市政府联合银行和担保公司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银行借贷门槛较高,要求较多,导致部分企业资金缺口仍然较大,出现“借道”民间融资,致使部分企业根本无力承担民间利息,出现饮鸩止渴的情况,加大了全市金融市场风险。
4、项目建设进度不快。全市项目推进速度不快,全年施工项目个数3675个,同比增长9.0%,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8个百分点,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2531个,同比下降0.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3.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0.3个百分点。
三、2015年经济发展建议
2015年是全面顺利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九届全会精神,围绕市委十届全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准确研判把握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切实做好“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继续着力抓项目建设,增强投资增长后劲,着力调整结构,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措施,找准薄弱环节,深挖发展潜力,狠抓措施落实稳增长。
1、着力抓项目,增强投资增长后劲
对我市列入省重大项目,坚持定期调度、专项推进,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征地、拆迁、用水、用电问题。对签约项目,解决好土地、环评、安评、能评等关键要素,为项目建设做好保障。紧盯国家和省政策动态,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抓紧谋划、储备和申报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及时主动与上级汇报对接,力争上级更大支持,争取一批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十三五”规划。抢抓新一轮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强化产业链招商,力争再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和投资强度大的项目,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拉动经济发展。
2、着力调整结构,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积极承接先进产业转移,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循环利用,坚持产业集群化发展,提高企业资源综合利用质量和效益,打造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升级版。各县(市)区立足优势,着力营造低成本效应,既重视抓大项目引进建设,更重视发展科技创新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小微企业,形成“铺天盖地”的发展态势。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着力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服务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3、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商贸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万达、红星美凯龙等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大力推进现代连锁商业等新兴业态发展。加快全市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发挥物流园区辐射带动功能,加强专业市场建设,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皖西南地区物流集散基地。深度挖掘安庆市文化旅游资源,不断完善天柱山、五千年文博园等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加快建设体现安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快引进外埠金融机构入驻安庆设立分支、鼓励现有金融机构增加信贷规模,增加贷款额度,创新投放更多的金融产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孵化、居家养老、会展经济等新兴服务业态,推进全市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提升。
4、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实力
完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根据县(市)区的比较优势,搞好县域特色产业、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等规划,找准发展定位,选择好各自的发展路径,打好各自的优势牌。加快创新驱动,增强发展活力,切实提升科技带动能力和创新水平,落实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举措,加大鼓励、支持、引导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力度,充分激活民间资本和各类发展要素,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产业发展中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激发全社会创业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加强面向全国和周边省份的交流合作,推动引资、引技、引智的有机结合,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深度融入互动,提高对外开放的综合优势,通过大开发、大招商吸引资本和市场高端要素。 积极转变职能,打造良好环境,进一步精简和下放审批权限,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产业、财税、金融、用地等方面更多的向县(市)区倾斜。
5、着力抓好抓实民生工程,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持续加大民生投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构筑“保基本、兜底线、全覆盖”的民生保障网,切实有效解决群众最关心、受益最直接的民生难题。二是把稳定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被征地失业农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水平,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试点,健全最低生活保障、临时生活困难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三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加强养老服务能力建设,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专业化养老机构。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动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加快推进市科技馆、博物馆、文化馆及县级文体设施、城市社区文化中心和农家书屋建设步伐,抓好市图书馆改造升级工程。四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市立医院东部新院区、市立第一人民医院北部新院区建设,大力抓好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加强通胀预期管理,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