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市GDP 增长情况分析
一、经济运行中的亮点
(一)GDP总量持续扩大
全市经济综合实力的不断攀升,发展基础不断巩固。2014年,全市实现GDP 1544.3 亿元,同比增加126.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25.6亿元,同比增加11.8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29.0亿元,同比增加74.9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89.8亿元,同比增加39.4亿元。
(二)经济运行保持平稳
2014年,全市GDP比上年同期增长9.3%,增速分别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 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同比增长4.7%;第二产业同比增长11.4%;第三产业同比增长7.3%。四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同比增长9.6% 、9.4%、 9.4%、 9.3%,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的差值只有0.3个百分点,全年各季度间增速波动在合理区间内,运行基本平稳。
从结构看。2014年,全市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14.6%、53.7%、31.7%。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没有发生变化。全市产业结构 “二、三、一”的基本稳定。
(三)主要行业稳步发展
工业增长快于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730.7亿元,同比增长12.0%,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规上、规下工业增加值分别为686.8亿元和80.7亿元,同比增长12.6%、8.7%,增速分别高于全省水平1.4和0.1个百分点。
金融存贷款稳定增加。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1.8亿元,同比增长13.0%。存贷款余额增长14.7%,其中,存款余额2232.9亿元,增长13.0%;贷款余额1256.1亿元,增长17.7%。
消费需求逐步扩张。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97.7亿元,同比增长8.7%,;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42.8亿元,同比增长7.5%。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销售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5.5%、16.2%、13.7、17.7%。
(四)区域经济协调并进
2014年,我市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协调、稳健的发展态势。城区、县域经济增长保持稳定。四城区GDP达到404.5亿元,增长9.6%,增速高于全市水平0.3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增速分别为2.8%、10.7%、8.9%。八县(市)GDP达到1112.9亿元,增长9.2%,接近全市平均水平,一、二、三产增加值增速分别为4.8%、11.2% 、7.3% 。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总体上看,2014年全市经济运行态势平稳,但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全市GDP增速同比下降了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速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速同比下降2.0个百分点。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主要有:
(一)部分行业增速趋缓
用于GDP核算的20项基础指标中,有 14项指标增速低于上年同期,有10项指标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1、工业增长放缓。2014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比上季度下降0.6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和规下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和2.0个百分点。
工业是我市的主导产业,201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7.3%。工业相对于服务业而言,受到市场、投资等的影响较为直接而明显,工业主导型经济决定我市经济受外界环境影响波动较大。2014年,我市经济增速的回落,主要是受工业增速下降的影响。
2、金融地产降速明显。2014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速同比下降7.6个百分点。金融业存贷款余额增速,同比下降4.4个百分点。其中,存、贷款余额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3.2和7.1 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6.9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速度继续下滑,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4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9个百分点。
3、服务业增长不快。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7.6亿元,同比增长11.0%,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1.9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增速同比下滑1.9 个百分点,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速同比下滑2.2个百分点。
非营业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9.5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2.6个百分点。其中,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增加值增速同比下滑3.2 个百分点,其他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同比下滑2.3个百分点。
与全省相比,信息传输业营业收入增长8.4%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8.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其他非营利性服务业单位从业人员增长0.9% ,比去年同期下降2.0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其他非营利性服务业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增长7.6%,比去年同期下降10.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其他非营利性服务业总产出增长12.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
(二)二、三产业拉动力减弱
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上看,第二、三产业贡献率分别为70.1%、23.4%,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0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对GDP拉动点数为6.5和2.2,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0个点和0.4个点。9大行业中有5个行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6.2%,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对GDP拉动点数为6.2个点,同比下降0.9个点;
建筑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对GDP拉动点数为0.4个点,同比下降0.1个点。
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对GDP拉动点数为0.3个点,同比下降0.2个点。
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8%,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对GDP拉动点数为0.1个点,同比下降0.2个点。
营业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对GDP拉动点数为0.5个点,同比下降0.2个点。
(三)产业层次依然不高
从全年产业结构情况来看。目前全市产业结构仍处在较低层次上,一产比重偏高,二产依赖性较强,三产比重偏低。2014年,一产占GDP的14.6%,比重排在全省第7位,高于在全省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二产占GDP的53.7%,位居全省第7位,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三产占GDP的31.7%,位居全省第11位,低于全省水平3.1个百分点。
全市经济发展对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依赖性较强,服务业对经济支撑力度不够,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于传统服务业,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滞后于生活型服务业。一旦工业发展产生波动,对我市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就比较明显。
从历年产业结构情况来看。我市第一产业占比变动幅度不大,近年来维持在在15%左右;第二产业比重仍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近5年一直在50%以上;第三产业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且提升势头不明显,2008年后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差距愈发明显。
当前,全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时期,经济发展潜在风险依然较多。2014年,虽然全市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但同时存经济增长放慢、经济结构调整不快,房地产业贡献下降、服务业对经济拉动效果低等问题,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为确保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目标,力争在全省发展中争先进位,需要在短期经济增长与长期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与保持合理增长速度之间找到经济发展的平衡点。
既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激发工业发展内生动力。重视企业产学研相结合,促进工业企业项目高效开展,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通过科技创新寻找工业发展新增长点。又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释放服务业发展潜力。充分释放这些新兴业态和服务业发展潜力、增强生活性服务业的服务能力、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通过消费导向作用和投资载体作用有机结合,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比例实现积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