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企业的规模、水平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核心产业及主体产业的结构布局,其发展变化直接决定着我市经济发展的走势。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13年全市“四上”企业的从业人员、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分别占全市全部企业(不包含金融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下同)的70.5%、85.6%和63.8%,“四上”企业经济总量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通过对“四上”企业情况的分析,有利于全面深入地了解全市整体经济状况及趋势。
一、2014年“四上”企业发展特点
(一)企业数量持续增加,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截至2014年末,全市“四上”企业达3153个,比上年增加256个,其中,工业1791个(增加118个)、建筑业256个(减少1个)、批零住餐业618个(增加78个)、规上服务业188个(增加21个)、房地产开发经营业300个(增加40个)。 “四上”企业中份额较大的工业和批零住餐业经济总量分别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6.8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94.0%;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44.4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1.4%。
2014年“四上”企业分专业构成及变化情况
指 标 |
四上企业单位数构成及变化情况 |
|
||
专 业 |
2014年 |
构成(%) |
比2013年增减单位数 |
|
合 计 |
3153 |
100.00 |
256 |
|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 |
1791 |
56.80 |
118 |
|
资质内建筑业 |
256 |
8.12 |
-1 |
|
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 |
618 |
19.60 |
78 |
|
规模以上服务业 |
188 |
5.96 |
21 |
|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 |
300 |
9.51 |
40 |
|
(二)行业覆盖较广,小微企业居多。从企业单位数看, 2014年,全市“四上”企业涵盖了国民经济65个大类,220个中类,448个小类,行业覆盖面较广。其中:房地产开发经营(300个)、塑料制品业(206个)、机织服装制造(202个)、房屋建筑、综合零售及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等行业单位数较多。从营业收入和资产情况看,制造业占主要份额,分别为2800.73亿元、1391.74亿元,占全部“四上”企业营业收入和资产的比重为75.49%和47.65%。
2014年“四上”企业分行业部分指标情况
行 业 |
“四上”企业各行业指标情况 |
|||
营业收入(亿元) |
构成(%) |
资产总计(亿元) |
构成(%) |
|
合 计 |
3710.01 |
100.00 |
2920.5 |
100.00 |
采矿业 |
106.3 |
2.87 |
39.39 |
1.35 |
制造业 |
2800.73 |
75.49 |
1391.74 |
47.65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69.59 |
1.88 |
138.73 |
4.75 |
建筑业 |
175.12 |
4.72 |
140.21 |
4.80 |
批发和零售业 |
326.59 |
8.80 |
177.56 |
6.08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28.31 |
0.76 |
50.82 |
1.74 |
住宿和餐饮业 |
17.96 |
0.48 |
46.29 |
1.59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27.85 |
0.75 |
35.04 |
1.20 |
房地产业 |
125.01 |
3.37 |
583.7 |
19.99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12.35 |
0.33 |
222.03 |
7.60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4.44 |
0.12 |
5.21 |
0.18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7.49 |
0.20 |
79.21 |
2.71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1.71 |
0.05 |
1.18 |
0.04 |
教育 |
2.08 |
0.06 |
3.35 |
0.11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3.03 |
0.08 |
2.16 |
0.07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1.46 |
0.04 |
3.89 |
0.13 |
(三)内资企业主导,私营企业较多。从注册类型看,2014年“四上”企业中,内资投资企业3098个,占98.26%;港澳台投资企业22个;外商投资企业33个。内资企业中私营企业2079个,占全部内资企业的67.11%。私营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2014年“四上”企业分注册类型情况
指 标 |
单位数(个) |
构成(%) |
四上企业合计 |
3153 |
100.00 |
内资企业 |
3098 |
98.26 |
国有企业 |
61 |
1.93 |
集体企业 |
37 |
1.17 |
股份合作企业 |
6 |
0.19 |
联营企业 |
2 |
0.06 |
有限责任公司 |
792 |
25.12 |
股份有限公司 |
98 |
3.11 |
私营企业 |
2079 |
65.94 |
其他企业 |
23 |
0.73 |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22 |
0.70 |
外商投资企业 |
33 |
1.05 |
(四)吸纳就业较强,主导产业成主渠道。 从就业人数看,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13年安庆市“四上”企业吸纳就业人员45.47万人,占全部企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70.5%。在“四上”企业中,工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最高,占“四上”企业的60.4%,是吸纳就业主渠道。
“四上”企业各行业就业人员数占全行业企业比重情况
行 业 |
“四上”企业各行业就业人员占比情况 |
||
四上企业人数(万人) |
构成(%) |
占全行业比重(%) |
|
合 计 |
45.47 |
100.00 |
70.54 |
采矿业 |
0.77 |
1.69 |
72.09 |
制造业 |
25.94 |
57.05 |
75.94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0.74 |
1.63 |
59.73 |
建筑业 |
11.71 |
25.75 |
90.63 |
批发和零售业 |
2.35 |
5.17 |
40.72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1.04 |
2.29 |
57.1 |
住宿和餐饮业 |
0.96 |
2.11 |
69.94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0.25 |
0.55 |
60.69 |
房地产业 |
0.8 |
1.76 |
39.51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0.22 |
0.48 |
15.59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0.14 |
0.31 |
20.79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0.15 |
0.33 |
39.68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0.05 |
0.11 |
10.46 |
教育 |
0.1 |
0.22 |
66.43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0.14 |
0.31 |
85.74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0.1 |
0.22 |
29.36 |
二、主要问题
(一)传统产业居多。“四上”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房地产和建筑等传统行业,三个行业占全部“四上”企业约30%。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塑料制品、服装、谷物磨制、水泥制品加工等传统行业,而医药、通信、新材料等新兴技术企业数很少。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11个,只占全市“四上”企业的3.52%。
(二)区域分布不匀。“四上”企业数量最多的是桐城市,为543个,占17.22%;其次为怀宁县、枞阳县,分别为375个、351个;其他各县区“四上”企业单位数都在300个以下,宜城板块“四上”企业单位数只占21.12%,区域分布很不均衡。
(三)企业规模偏小。据2013年经济普查资料,“四上”企业中,大型企业34个,中型450个,小型2153个,微型260个,小微企业单位数的比重为83.29%。2014年末,在全部“四上”企业中,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下的单位有2181个,占全部“四上”企业总数的69.17%,从业人员在1000人以上的单位有 52个,占全部“四上”企业总数的1.65%;从资产总额看,安庆市“四上”企业以资产总额5000万以下为主,有2306个,占全部“四上”企业总数的73.14%,资产总额1亿元以上的有404个,占全部“四上”企业总数的12.81%。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竞争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明显受限。
(四)抗风险能力差。2014年,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全市退出“四上”企业为195个,其中破产、注(吊)销企业106个,占全部退出企业的54.36%;因经营不善、融资困难及政策性关闭等原因导致退出“四上”企业89家,其他“四上”企业的生产经营也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困难,有的经济效益明显下滑。
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一)营造良好环境。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率,打造“三最”城市,大力营造良好宽松的投资环境,要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以引进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为重点,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让企业“来得了”、“留得住”。
(二)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扩大财政预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改善对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建立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规范和发展民间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落实支持政策,引导和帮助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
(三)着力推动转型升级。进一步围绕生物医药、电子及通信设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重点领域,以“互联网+”新思维加大升级改造融合力度,实现由“制造力”向“创造力”的转变。同时,进一步延伸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链,加速中上游产品的开发,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加大资金投入,改造升级加工、冶炼、化工等传统制造业企业设备和工艺,提升工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