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安庆市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农经服务,扎实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不断扩大规模种植,克服畜牧业价格波动等不利影响,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养殖业生产企稳回升,农业经济加速发展。
一、农业经济基本情况
(一)农业经济加速增长。2014年,安庆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4.5亿元,实现增加值225.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7%,其中:农业增加值92.4亿元,增长4.2%;林业增加值19.5亿元,增长11.4%;牧业增加值59.1亿元,增长3.7%;渔业增加值41.3亿元,增长3.7%,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3.2亿元,增长7.1%。农业经济总量居全省第四,位次不变;农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九,比2013年加快1.4个百分点,位次前移五位。
(二)粮食产量增幅靠前。2014年,安庆市粮食播种面积46.08万公顷,较上年增加4213公顷,增长0.9%;粮食总产量258.6万吨,较上年增加11万吨,增长4.45%,高出全省0.3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省第五,较上年前移九位,被省政府授予2014年度“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主要粮食作物,谷物、豆类、薯类产量分别增长4.5%、7.4%、和0.8%。
(三)经济作物平稳发展。全年经济作物面积保持稳定,产量略有增长。棉花面积7.1万公顷,下降4.7个百分点,产量10万吨,增长5.9%。油料作物面积14万公顷,增长1.2%,产量29.35万吨,减产1200吨,增幅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主要油料作物油菜籽面积13.2万公顷,增长0.8%,油菜籽产量27.4万吨,减产2900吨,增幅下降1.1个百分点。蔬菜及食用菌面积7.5万公顷,增长0.7%,产量156万吨,增长3.7%。茶叶面积2.99万公顷,增加3569公顷,产量1.2万吨,增长14.4%。
(四)畜牧业生产企稳回升。2014年一季度,生猪价格大幅下跌,养殖形势遭受重创,生猪补栏严重不足,至5月份逐步走出低谷,价格振荡上行,生产形势缓慢回稳。全年全市生猪出栏285万头,增长3.3%。存栏170万头,较上年度减少1.98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7.9万头,减少0.04万头;牛出栏7.1万头,增长1.1%,存栏12.4万头,减少0.4万头。羊出栏6.7万只,增长5.8%,存栏7.7万头,增长15.2%。家禽出栏6670万只,增长2.2%,存栏3333万只,下降1.2%。肉类总产量33.14万吨,增长2.4%。禽蛋产量19.5万吨,增长2.0%。
(五)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2014年,全市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63.3%,比上年度提高了3.1个百分点。机耕面积69.98万公顷,增加0.66万公顷;机播面积22.62万公顷,增加6万公顷;机收面积44.43万公顷,增加2.2万公顷。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3.86%、28.93%和56.84%,除机耕水平与上年持平,机种、机收水平分别提高7.57和2.57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
(一)价贱伤农。初级农产品附加值低,受市场价格影响很大,经常出现价贱伤农现象。一是生猪价格波动导致生猪养殖后劲不足。2014年初,生猪价格持续下跌,至4月份跌到最低谷,生猪养殖普遍亏损,平均每头亏损200-300元。其中规模小、资金少、融资难的养殖户暂停养殖或被挤出。从5月份开始价格止跌回升,振荡上行,至9月上涨到15元/公斤。之后又一路缓行向下,至12月底价格在13元/公斤左右,养殖户处于微利状态。导致年末生猪存栏较上年度减少1.98万头,能繁母猪存栏减少0.04万头,显示出生猪养殖后劲不足。二是棉花价格处于历史低位,种植面积持续减少。2014年,国际、国内棉花需求量下降,去库存压力大,籽棉交易价格不足3元/斤,加上政府补贴,农户得到的也只有3.5元/斤左右,相对以往5-6元价格,下跌近四成,农户正处在亏损种植状态。在价格低迷的情况下,2014年,全市棉花种植面积较上年度减少1100公顷,其中望江县减少550公顷,占全市减少面积的50%。
(二)基础不强。农业生产很大程度受自然条件影响,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全市农田水利建设虽逐年改善,但区域之间差异大,经济条件较差的村,由于自身拿不出配套资金,很难申请到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和资金,沟渠失修,无机耕路,土地不能平整复垦,农业生产条件难以改善,不适应规模化、机械化种植需要,抗灾害能力弱。
(三)人力不足。“种一年田不如打一季工”,由于农业生产收益低,农村主要劳动力资源多选择外出务工挣钱,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多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影响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一些偏远的、生产条件较差的田块有抛荒现象。
(四)早稻锐减。随着土地的进一步流转,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进一步壮大,专业种植大户主要表现为“一麦一稻”的种植结构。一些山区、库区也由于农业劳动力不足,很多只种一季中晚稻,导致早稻种植大面积减少。
三、建议
一是制定和落实好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保护好农户的农业生产积极性。
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土地平整和水利兴修,提高抗自然灾害能力。
三是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推进土地流转,形成适度规模化经营,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高种植收益。
四是加强对农业气象、病虫害和农资、农产品供需等农情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加强市场监测预警,指导农户根据市场信息合理开展生产,适时调节生产结构和规模,规避市场风险。加强农业保险和赔付力度,保护农民利益。
五是推进标准化养殖建设。扶持规模化、产业化养殖企业和规模养殖户,扩大规模养殖场的生产能力,给予养殖户金融信贷政策支持。延长生猪养殖产业链,发展猪肉产品深加工产业,在市场价格波动中保持生猪养殖的弹性,减弱受直接冲击程度。适度发展食草性肉类养殖,利用好农作物秸秆禁烧补贴政策,发挥好秸秆资源优势,变废为宝,把农作物秸秆资源转化为优质草料加以利用,促进肉牛、羊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