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博客、特别是微博、微信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到碎片化阅读时代。每天从手机等电子终端接收器上,我们能接触到海量信息,似乎一切信息、知识都唾手可得。对于这种新兴的阅读模式,人们的态度各持一端。有人认为它导致无用信息泛滥成灾,另一些则认为它使得信息的传递形式更加丰富多元,促进了大众的交流。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高达66.1%,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时长连续八年增长。不同人口特征群体的手机阅读接触率存在一定差异,年龄越小的群体,手机阅读接触率越高。其中,18—29周岁群体的手机阅读接触率最高,为92.8%;其次为30—39周岁群体,接触率为87.3%。60岁以上群体的手机阅读接触率与中青年群体差距较大。
碎片化阅读是把双刃剑 应理性看待
碎片化阅读方式,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诸多积极的影响。它使得阅读更加亲民,形式上也更加贴近大众。相比起传统纸媒,它的载体更便于阅读,理论上所有的知识、信息都可以同时共享,不论身份如何,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发言、交流之中,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
但是,传统的阅读方式认为,阅读应当建立在经典写作的基础上,其作品是符合理性思维,按照语言的规律来组织写作,一般情况不允许语言的非理性、非逻辑性。碎片化阅读使得阅读变得没有难度、更加轻盈,读者不必像过去那样吟诵经典,也不必乘车去图书馆借书,身上所携电子书即藏有成千上万册。获取信息的便利,也使得一些人不再珍视阅读的严谨性。面对海量信息,轻松、趣味性的东西越来越受读者欢迎,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普遍盛行。瞬间爆发的信息倘若不能得到有效管理,使用正确的技术手段进行引导,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传播恶意信息,不但会制造大量的网络垃圾,浪费网络资源,也将对网络安全、非法信息监管等领域带来更多挑战。
学会拼图思考 提高碎片化阅读效率
如何提高碎片化阅读效率,笔者想到的是拼图式思考。幼儿最早接触到的益智游戏就是拼图,通过对形状拼接和图案衔接来建立信息关联的概念。对于成人来讲,每一次碎片化阅读就好比获得一枚大拼图的片段,在被储存的同时,也留下可关联信息的代码。当有一个拼图需要时,能够被快捷地调出,曾经孤立的碎片就成了一幅完整拼图不可或缺的部分。
同理,原来的碎片化阅读是一次性的,阅读本身如一个过客,匆匆来去;如果具备这样的拼图式思考的意识,将碎片阅读的信息内容做一个思考处理,同样的碎片化阅读价值就完全不同。
第一步,构建思维框架。面对碎片化阅读和学习的时候,没有思维框架,所有的碎片化学习都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知识体系在本质上是人的思维框架,有了这些思维框架,我们才能够把握知识,才能把知识选在这些框架上面。
第二步,甄别好文章,收藏好文章。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内容向上,传递积极价值观的作品。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提到了某个概念、某个现象、某个案例或某个观点让你觉得受益匪浅。这个点或者是加强了我们以前的某个认识,或者弥补了我们以前的某个知识漏洞。如果不收藏的话,经过一段时间,你突然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一篇文章有个经典案例,或者有个独特的观点,而你却因为自己的懒惰疏忽迟迟无法找到,你可能会在纠结懊悔上浪费许多时间和感情。
第三步,做好笔记。遗忘是非常迅速的,你必须对收集的碎片进行加工,哪怕仅仅是在上面标注一下重点,都会加深你对那个知识或事实的印象。
简短的笔记习惯了之后,自然会过渡到深度笔记。毛泽东同志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但凡学习高手们没有一个是不做笔记的。在学到新知识之后,尽快复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复习方式。同时,做笔记构建了新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链接,这个过程恰恰符合知识扩展的神经科学本质。
第四步,及时分享。跟谁分享?只要能分享的对象,比如说,同学、同事、朋友等等,一定要及时分享。分享就等于再次把这个知识激活。好文章一旦分享出去之后,那么立刻会有各种各样的反馈,包括朋友的反馈、读者的反馈等等,那么你对知识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在分享的过程中,你的知识不单是巩固,而且会从与他人的交流中增加新的知识,教给别人。
第五步,零存整取,将笔记升华为作品。每天把零零散散的碎片保存下来,把各种想法写下来,积累多了,将碎片拼接成完整的文字作品,这就是零存整取。要记住,零散的砖头对你来说没有多大用处,只有当它们加工盖成房子才等于发挥了最大价值。
结语
碎片化让阅读变轻的同时,也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艰难,对个人读书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每天面对汹涌而至的信息,如果一个人不想成为被动的接收机器,就必须具备更高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力。
由于碎片化阅读本身不如传统书刊那样本身含有一定的逻辑性,要求读者自身加以整合,把信息提升为知识。个人在参与群体交流时,如何能不为流行的群体性情绪所左右,作出自我分析、决断是很重要的。不然,个人会变成一只无头苍蝇,在信息的海洋中茫然不知方向。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成为信息的仆人,这正是碎片化阅读理应具备的能力所在。(廖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