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潜山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走出了一条符合县情实际的新路子,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潜山经验”。全县建成4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和191个示范点,黄龛村、官庄村均获住建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改厕工作等现场会在潜山召开,两度荣评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潜山荣获全国唯一的国家美好乡村综合标准化示范县,获评全省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县等34项省级、19项国家级殊荣。
一、以“统筹”的理念建乡村
二、以“革命”的思维改环境
一体化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深入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垃圾突出“清”。全面建立农村环卫“户分类、村收集、乡镇集中、县转运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机制,推进城乡环卫作业市场化和管理一体化。拥有17个专业环卫公司、482名环卫保洁人员,环卫作业实现村级全覆盖。污水突出“治”。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行”原则,以PPP模式实施13个乡镇污水处理项目,已建成运行53个太阳能微动力、生态湿地、三格式化粪池等处理设施,荣获“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厕所突出“改”。按照“试点先行,全县推广”模式,乡镇集镇区、美丽乡村示范点及县城周边、景区周边、主要道路沿线农村改厕工作全面推进,已改厕7400余座,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美丽乡村更加靓丽。
推进产业扶贫,发展产业富民,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美丽乡村+农业”。立足美丽乡村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大力发展畜禽、蚕桑、茶叶、瓜蒌、食用菌、油茶等特色农业,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板块。全县建成农特产业基地42.6万亩,发展省级龙头企业9家、家庭农场7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55个。“美丽乡村+旅游”。抢抓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机遇,大力发展以休闲农庄、农业观光、民俗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常态化举办“最美乡村在潜山”系列活动。全县已创建3A级以上乡村旅游区13个、星级农家乐190家,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超3万人,美丽乡村示范点成为游客青睐的风景点。“美丽乡村+工业”。沿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5个生态工业区,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发展工业特色村,源潭双峰村变为全国知名的“刷业村”,梅城潘铺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雨衣村”,逐步变美丽乡村为美丽产业。
四、以“创新”的机制美家园
始终注重机制创新,“常态化”推进长效管护。创新群众理事机制。坚持“1%>99%”原则,即:严格落实户户签字、村民理事会成立、村民筹资投劳、三清四拆、公共设施占地调整等五个“100%到位”,做到“引导不包办,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充分调动村民“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农民筹资投劳为主、项目资金整合为辅、财政奖补资金激励”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统筹安排、各记其功”原则,有效整合美丽乡村、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项目,充分发挥“1+1>2”的放大效应。创新建后管护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管护”原则,落实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护责任;积极探索“市场化”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不断提升管护水平、发挥长久效益。创新乡风文明建设机制。以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为载体,制定村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系列评选活动,以争创最美人物扮靓最美乡村,共同建设美丽潜山、打造幸福家园。(潜山县政府)